進軍酒業(yè)和書業(yè),的確是上上之選。
但這點擔憂,與東海頻頻傳來的喜報相b,微不足道。
這幾天,是姐妹倆一生中最開心、最感動的時期。
鹽田的產量相當驚人,成本低到不可思議!
正常情況下,曬鹽法不需要專門用柴火煮海為鹽,大大節(jié)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,也節(jié)省了生產時間。
大周推行的是“鹽引法”,一言以蔽之,就是一部分鹽商必須從官府那里取得憑證,再去鹽場領鹽高價轉售,官府從中收取大量的鹽稅。
即便如此,那些鹽商只要運作得當,還是賺得盆滿缽滿,只是b梁蕭那種不需要鹽引就能制鹽販鹽的特權少賺了至少一半。
尤其是運河沿途地區(qū)的鹽商,幕後老板正是公羊氏、獨孤家、端木家……
各家商人身價,千萬兩白銀起步,幾百萬兩身價的鹽商都只能算是“小商”。
這些鹽商富得流油,甚至還在圈子里玩起了富豪榜,爭相斗富。
而大周三代帝王,每天都在為國庫空虛而發(fā)愁,又找不到合適的藉口解決此事,更沒有辦法拒發(fā)鹽引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